close

    最近看書(註一)讓我產生很多想法,文章部分資訊取自於該書。


    起因來自鼓聲。

    遠在網際網路、手機電話、摩斯密碼之前,甚至在周幽王戲諸侯,烽火台燃起狼煙以前,長距離通訊就已經存在了。在非洲的人們使用鼓聲在村落之間傳遞,鼓聲是點狀音訊的散布,在傳遞過程中,只擁有兩種音高(註二)。而非洲人們講話也是帶有音高的(註三),我猜粗略的也可以分成高低兩個音調,因此我們可以用鼓聲來模擬人的話語。

    問題在於若我們要以這樣的方式傳遞,日常語彙絕不可以太複雜,且句子也絕對不能太簡潔。如果語彙太多,再長的句子我們也無法辨認,就像光憑幾個三聲的音符我們無法判定是「你很好」或「我了解」;若句子太簡潔,我們就有太多種可能的組合,因此無法決定這句話真正的意義為何,此二者互為表裡,傳達了一個事實:資訊的傳送效率,受到可傳送的符號種類和資訊長度的限制。

    我將討論的是第二個部分,也就是資訊長度。可以想像,當我想把「天氣晴」三個字傳至遠方,我不能夠只輕輕地打上三個鼓點,因為這樣會有太多太多種組合,以至於聽的人不明白我所講的意義究竟是其中的哪一個。於是我為了讓對方明白,我就在旁邊加上一些綴飾而常見的詞彙,因此我們可以猜測鼓聲會變成這樣:

    「今日的此時此刻,在天空與鳥並肩而灼熱的太陽」

    這樣,藉由加入相關的詞彙,把相關的事情帶入,進而讓聽者能夠得到訊息唯一合理的解釋。

    我猜測,這就是詩的雛形。

    由此展開,我開始懷疑現在的浪漫說法,不論把詩的誕生視為感情的延伸,或是代表人類的文字已經更上層樓,可以用抽象的方式表達─我認為後來發展成這樣是可理解的,但它當時出現的原因並非如此。

    詩句,最初的存在,是為了我們互相的溝通。

    

    回到現在,我們目前所注重的網路,亦是藉由各種不同的高低音(零與一)的組合,把資訊在人群之間傳遞。只是我們現在語彙的複雜性、傳送的速度以及所需要傳送的資訊,都已經遠非數萬年前的非洲可比。

    不經意之間,我們就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以溝通本身為橋梁,把感性的詩和講究邏輯的資訊世界寫成了一副優美的上下聯。

    若是在古老的非洲,他們應該會這樣冗長地說吧:


       在很久以前的古老非洲

       大地上的人們使用高低音交錯的鼓聲來和遠方的人們一起面對災厄和祝禱


       現在此刻,手持奇怪金屬的人們,用手指四肢在上面敲擊點擊

       新時代的他們所作所為,是當時我們大地上高低音交錯鼓聲的傳承和子嗣


    我現在也願以古老高低音交錯的鼓聲,佐以耳和眼之享受,將我心中殘餘的文字羹湯拌入 ─ 然後舉杯,在歷史裡暈眩一回。



註一:就是前一篇文章提到的「資訊」一書,雖然難讀,但是內容很厚實。
註二:我直覺地就把這件事情和電腦位元的零與一相比。
註三:全球音樂文化裡有播放過,有興趣可去youtube搜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sm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